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点击数: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由昆明理工大学牵头申报的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5 4 月获 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该中心是继微波能工程应用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之后昆明理工大学获批的第二个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平台。

中心研究队伍精干

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在磷煤化工、钢铁冶金、有色冶金行业废气净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优势,联合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5 个集团公司合作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

目前中心拥有固定科研人员 33 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122 名,固定成员中有高级职称 24 人,其中教授 10 人,博士生导师 7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1 名,国家级教学名 1 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 名,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1 名,云南省特聘教授 1 人,有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4 人。2015 年获批国家发改委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同时, 中心科研团队依托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拥有固体废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相关国家级研究平台。

中心科研教学基础

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针对冶金及化工行业能耗高、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围绕冶金及化工废气净化与资源化利用,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形成了我国磷煤化工废气净化、有色金属冶炼废气净化、化工冶金废气产排特征、烟气净化环境功能材料、废气及烟尘富集纯化高附加值利用等研究多个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构建了还原气氛下的废气催化氧化净化等理论体系,开发了十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研究成果,学术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广泛应用于国内冶金及化工行业,增强了我国冶金化工工业的自主创新力,促进了相关行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了我国冶金化工环保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9 项,其中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6 项,出版专著、教材 29 部,发表论文 781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217 篇,他引次数 1098 余次,申请专利 388 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40 件,主持制订了《锡、锑、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博士后 13 名,博士 52 名,硕士 361 名,获得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 篇;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 20 余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200 余次, 其中大会报告 50 余次。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心研究工作目标

中心构建多方共同参与(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多资源流动、 开放的创新网络,通过实施技术市场导向、资源整合、技术扩散和人才战略, 建设冶金及化工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开发平台、废气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基础数据及模拟预测平台,建立全套技术服务运作模式,开发技术含量高、性能可靠、替代进口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解决冶金及化工行业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解决磷煤化工、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等冶金及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与工程化开发的有机衔接与整合,形成先进的装备和整体技术。

中心将以项目为纽带,开展资源型行业产学研合作,为云南省、全国、东南亚相关行业提供技术和高水平技术人才支持,对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利用和西部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提升云南省及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步伐,促进大气污染治理与防控水平的提升,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版权所有 © 昆明理工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